绘出田畴沃野新画卷——定西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1-11-19 10:25:29   来源 : unknown    作者 :unknown    浏览量 :264
unknown unknown 发布日期:2021-11-19 10:25:29  
264

  定西曾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全市干部群众生动践行“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一举撕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如今,在定西,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工业产业逆势突围,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全市上下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坚守“高标准” 巩固成果提成色

  走进临洮县中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康家园小区,一栋栋楼房整齐排列,宽阔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超市、餐馆、快递驿站、幼儿园、养老院等一应俱全,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家家都有一条“旱涝保收”的增收渠道。截至2020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98元,较2012年增长近8倍。

  这些村庄,曾经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它们的精彩嬗变,也是定西市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定西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有力、有序、有效统筹落实“五个一批”、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等重点任务,用精准这把“利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没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乡村全面振兴就失去了基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守住防止规模性、区域性返贫底线?

  定西市坚持把“固成果”“守底线”作为首要前提和重中之重,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高位部署抓推进。定西市委市政府与10名市级领导、28个市直行业部门、7个县区签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责任书》,坚持“四级书记抓振兴”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全市合力促振兴”的责任落实机制,持续固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有效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动态监测帮扶是防返贫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全市健全完善易返贫人口动态监测和快速响应机制,推行防贫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完善发现响应、评估核查、精准帮扶、风险消除“四步走”闭环式工作体系。先后对全市1886个行政村、62.83万户251.81万农村人口开展2轮地毯式、全覆盖“大排查”。

  通过落实“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计划,累计为1.31万户5.31万人落实了产业帮扶政策,为1.24万户1.77万人落实了就业帮扶政策(其中选聘公益性岗位人员0.29万人),为0.77万户1.26万人落实了教育资助政策,为0.47万户0.64万人落实了医疗救助政策,为0.36万户1.57万人发放小额信贷1.47亿元,将0.66万户2.1万人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将今年新识别认定的监测对象608户2548人全部落实了针对性帮扶措施,实现所有纳入监测的“三类户”精准帮扶全覆盖,确保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

  盯准“总钥匙” 追赶发展开新局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摘掉贫困帽子后,定西该如何迎接新的大考?

  唯干唯实唯先,苦干实干巧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市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社会大局稳定“四条底线”,把追赶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钥匙”,锚定各项重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重点指标“稳定全省中间偏上”的目标定位,梯次推进巩固、拓展和衔接工作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的治本之策和源头活水。

  金秋时节,通渭县常河镇的山楂园里,挂在枝头的山楂果映红了村庄,把村庄点缀得殷实祥和。“山楂小镇”由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承建,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当地常河、胜义、王庄、南河4村24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今年,合作社山楂苗木种植面积达1万亩。山楂经济林的成功种植,让大山深处的常家河镇,变成游客心目中有美景、有美味、有乡愁的美丽乡村。

  不仅仅是火红的山楂产业红火了百姓生活,金银花种植、光伏发电、书画产业……一项项特色产业成为通渭县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据了解,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整合投入56.97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全市有75%以上的农户依靠产业有了稳定收入,有61.98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种养业实现稳定脱贫;培育引进龙头企业242家,带动贫困群众7.48万户;组建农民合作社12398个,其中在11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组建农民合作社6172个,建成省级以上示范社179个、联合社115个,培育家庭农场626个。

  定西市大力推广“551”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构建“7+X”特色产业体系,纵向推进“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行动,统筹推进中医药加工、马铃薯加工、草牧加工等十大生态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工业化,用工业拉动产业,用产业带动收入。启动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15.23亿元,落实产业发展奖补资金13.65亿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园区和全产业链建设。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6827个,1.04万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322.8元,增速11.5%。

  逆水行舟,奋楫者先。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各县区分别安排1000万元至2000万元用于企业培育、项目建设、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等重点工作。

  一个个踮起脚尖才能达到的预期目标,一项项需要下功夫才能够完成的攻坚任务,彰显出定西开启“工业产业攻坚大突破”的坚定自信和强大底气。

  注重“促拓展” 全面加强聚合力

  定西市在第一时间编制《定西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谋划推进巩固、拓展、衔接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举措,从政策配套、资金支持、项目支撑、机制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有序推进乡村振兴规划架构。

  全市1101个驻村帮扶工作队、3316名帮扶干部尽锐出战,学政策、熟村情、砺队伍、促振兴,实现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覆盖。

  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千企兴千村”等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与山东省青岛市、福建省福州市、浙江省金华市分别签订《“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行动方案》等方案,突破政府主导的扶贫协作框架,建立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务实合作关系。在航班直航、产业发展、劳务输转、消费扶贫、人才交流、生态林建设等领域不断深化融合交流,实施了一批立长远、见长效的帮扶项目。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任务仍然艰巨。定西市以更加奋发向上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有序推进成果拓展、稳步实现有效衔接,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形成强大合力。

  绘就“新蓝图” 久久为功谱华章

  打造宜居乡村,让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在临洮县洮阳镇边家湾村,宽阔平坦的村道,花草点缀的院落,笑语回荡的广场,连片成排的大棚,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宜居宜业的幸福图景。

  今年,定西市共计划新建、改建卫生厕所6.8万座,已完成改造6.5万座,清理乱搭乱建5467处,回收废旧农膜1.8万吨,处理利用尾菜6.02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量303.37万吨、利用率83.28%;全市119个乡镇垃圾处理站、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无害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了100%,乡镇、行政村实现保洁队伍组建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深秋时节,安定区南山云杉挺立,青松滴翠,绿意盎然。从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到如今万亩郁郁葱葱的森林,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截至目前,福建省福州市已向定西市累计投资7055.2万元,实施生态林项目超2万亩。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在安定区共栽种160.56万株苗木,形成10641亩林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大力实施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提升等重大生态项目,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警长”负责制,持续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今日的定西,过去一些干旱的区域降雨明显增多,原来的“和尚头”逐步变绿,区域小气候逐渐形成,生态效益已成为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民富,还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

  定西市坚持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整合各类资金7.44亿元,支持省级乡村建设行动1个示范县、5个示范乡镇、22个示范村和市级乡村建设行动29个示范村建设,梯次推进整县、整乡镇、整村先行先试,打造一批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先行示范村,为全市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蹚出路子、积累经验。

  随着定西市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续加快,全市干部群众定能在这方田畴沃野上书写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乡村
rdquo
ldquo
Copyright © 2020 农业农村部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试验推广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北路(农业农村部北办公区) 电话:010-59195293 邮编:100125